孟景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
本草是中医用以治病的工具。经过古今中医药学家的不断研究发掘,中药品种和功用主治,续有发现,自《神农本草经》后,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发展,本草著作不断问世,南北朝有雷斅的《雷公炮炙论》,陶弘景的《本草经集注》;唐代有由政府组织、苏敬等所编著的《新修本草》外,还有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、陈藏器的《本草拾遗》;北宋有苏颂《本草图经》,唐慎微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。其后南宋乃金元时代的著名医家对本草学亦有其发挥,如张元素的《珍珠囊》,李杲的《用药法象》,王好古的《汤液本草》等。至明代有大家熟知的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,至清代有汪昂的《本草备要》、吴仪洛的《本草从新》、赵学敏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、吴其浚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等。近年,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《中药大辞典》和《中华本草》收载药物有一万余种,可谓洋洋大观。
以上诸多的本草专著,除介绍其功用外,亦各有侧重,如《雷公炮炙论》,重在介绍药物的加工炮制,《食疗本草》重在饮食疗法,《汤液本草》是介绍药理为主的专著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是《本草纲目》的补充,比《本草纲目》收载药物增加716种,亦是非常可贵的,《植物名实图考》重在研究植物药生长形态,属于研究植物学的著作,对采集药物起到很好指导作用。但对药物的释名专著尚属阙如。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对每味药虽有正名和释名两项,但细观其释名,有的亦名不符实。亦即虽曰释名,而实际为异名、别名。
《冉氏释名本草》一书是由中医药专家冉先德教授主编,于2008年4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,笔者在浏览之余,颇多获益。《冉氏释名本草》选有中药4488味之多,远远超过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其内容除释名外,对每种药物均指出其性味归经、功能主治、用法用量、有毒无毒、配伍禁忌等要言不繁,纲举目张,其中最突出的当属释名一项,是从植物形态、生长特性、历史典故、产地独有,或药用物效等,要使之合情合理,准确无误,每味药可能就要花时不少,况有四千多味,编著成书要有多少个日日夜夜,不禁令人肃然起敬。
《冉氏释名本草》全书三百余万字,其实用价值,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的:“一部既富科学性又有实用价值的巨著,在释名一项,填补了中药学领域中的空白。可谓前无古人,后有来者。”寥寥数语,颇中肯綮,余亦有同感焉!